建院以来特别是最近五年我院的科技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研制度日趋完善,科研经费逐年增加,科研服务社会能力逐渐增强,学院科研整体实力跻身于贵州省高职高专前列。
一、科研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
科研处组织成立了三届学术委员会,出台了《少妇AAA级久久久无码精品片学术委员会章程》(院发〔2013〕25号)、《少妇AAA级久久久无码精品片科研课题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试行)》(院发〔2014〕32号)、《少妇AAA级久久久无码精品片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院发〔2011〕号)、《少妇AAA级久久久无码精品片科研工作评价办法》等科研制度,理顺和规范了科研工作及项目经费管理规程。结合我院科研工作发展实际,现正在修订《少妇AAA级久久久无码精品片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少妇AAA级久久久无码精品片科研工作评价办法》,拟定《少妇AAA级久久久无码精品片纵向科研课题管理暂行办法》、《少妇AAA级久久久无码精品片横向课题管理暂行办法》、《少妇AAA级久久久无码精品片科研成果管理暂行办法》的讨论稿,已提交各系部和院学术委员会征求意见。
二、科研项目立项不断取得新进展
自建院以来,获院外地厅级以上立项项目99项,其中社科项目80项、自科项目19项目;院级项目38项。其中2014年获院外立项项目24项,为历年来最多的一年(见表1)
表1 建院以来立项项目及成果总表
时期 |
地州以上立项项目 |
院级 项目 |
论文 总数 |
其中核心期刊 |
出版 专著 |
主参编教材 |
成果 |
专利 |
|
自科 项目 |
社科 项目 |
||||||||
建院初期 |
1 |
0 |
0 |
25 |
10 |
0 |
2+6 |
0 |
0 |
2005-2009 |
6 |
5 |
18 |
474 |
76 |
2 |
24+7 |
14 |
0 |
2010至今 |
12 |
75 |
20 |
719 |
72 |
4 |
40+2 |
31 |
授权1项,申请受理6项 |
总计 |
19 |
80 |
38 |
1218 |
158 |
6 |
66+15 |
45 |
1+6 |
一是在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方面:与贵州大学合作的“黔东南喀斯特山区主要作物种质资源收集及保存研究”等获得科技部3个子项目立项;“麻江红蒜良种繁育体系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攻克枇杷大小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草莓脱毒快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3个项目分别于2009年、2011年、2012年获得贵州省科技厅农业攻关项目立项;“施秉县中药材研究成果汇编及中药材生产技术丛书编写”获得省、州、县三地联建项目“施秉中药材产业科技合作专项计划”立项;“蓝莓营养需肥特性研究及其在平衡施肥上的应用”等5个项目获得2014年黔东南州科技计划立项。
二是在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方面:与苏州美院合作的子项目“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苗绣’子项目研究”和“工艺美术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获2014年教育部职成司立项;“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职业教育支撑系统研究”获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立项;“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获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研究”获省委组织部高层次人才特助经费项目立项;“地市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转型的办学特色研究”获地市高职教育研究中心研究课题重点课题立项。获省社科联理论创新课题立项2项;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规划课题7项、辅导员课题2项、青年课题2项、自筹经费课题46项;首届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6项;贵州省教育厅学校安全稳定课题1项等。
三是在院级项目研究方面,一共开展38个项目的研究,2014年以系部为申报主体,选择本系部精品专业,积极开展“职业人才导向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目前该课题研究已完成课题调研阶段工作。
三、科研成果不断有新突破
学院获得各项科研成果4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18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58篇)、著作6部、公开出版主参编教材81部。2014年刘书华教授申请受理发明专利6项(见表1)
植物组培中心获201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这是贵州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多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太子参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2项成果获黔东南州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草莓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及推广应用”、“母猪产床改良及综合配套技术应用”、“药理学”3项成果获黔东南州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草莓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及推广应用”获贵州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卷件合一的档案装订夹”获贵州省第二届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优秀奖;“太子参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获贵州省农业丰收奖;专著《上善若水》获教育厅第二届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获贵州省第八次哲学社科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科学发展观赋予职业教育创新使命”获“迎奥杯”中国优秀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坚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执政本领”获全省高校党建理论研讨论文奖二等奖;《大学生素质发展》获黔东南州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主导”获黔东南州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黔东南旅游业的SWOT分析”、“试论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教育”获黔东南州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浅谈黔东南州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获黔东南州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优秀奖;“农村劳动力就业期望分析”获贵州省第十届职业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经济视角下民族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民族高职院校要强化办学特色定位”获首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及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植物组培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校校合作、校企联合等方式服务地方经济,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近几年先后与5家企业(或学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合作项目10余项。如与贵州昌昊中药发展有限公司及贵州三元太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完成太子参脱毒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指导施秉中药材种子种苗培育,建立太子参三级繁育体系,解决了太子参种源退化问题,实现太子参种参供应的专业化;与雷山县百佳尚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青钱柳组培、扦插、种子繁殖的技术研究。与丹寨县农业局开展脱毒马铃薯原种繁殖技术应用,并指导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生产技术;与贵州省凯里市云谷田园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展草莓脱毒苗匍匐茎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与州林科所开展了蓝莓、异形玉叶金花、黄精、重楼、半枫荷等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学院植物组织培养中心与市场紧密结合,突出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率先使草莓组培苗产业化,使脱毒草莓苗推广应用到国内十多个省市,开创了我州脱毒草莓苗推广应用到省外的先河。近五年来,为企业培育植物组培种苗近100万株,累计推广辐射面积2万亩,总产值达3.25亿元。
医药技术系与企业合作研发了13个苗药健康产品。其中,信邦公司4个,苗药养生城5个,苗仁堂1个,苗山公司3个。
五、组建科研机构及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1.建立植物组培研究与开发中心 2003年成立少妇AAA级久久久无码精品片植物组培中心。现有研究人员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 2人;硕士3人。现拥有年产300万组培苗的培养室、接种室;768 m2现代化连栋钢架薄膜温室;600 m2单体钢架大棚;10000m2的炼苗场所;微生物实验室1个。是贵州省规模较大,技术力量较强的科研单位。
2.建立民族文化技术研究中心 民研中心建于2008年6月。中心成立之后深入到黔东南、黔西南、黔南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重点对民族建筑技术、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技术、纺织技术、传统生产技术、食品加工技术以及服饰文化等技术文化进行普查、收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一是配合学院开展“第四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的申报工作,获得“贵州省民族特色教育学校”称号,成为贵州省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二是完成了贵州少数民族技术工艺流程数据平台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三是建成了中心展馆。收集民族文化技术图书资料300册、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物件150件(套),主要有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制作、民族建筑、刺绣和蜡染等版面的物件和图片展示专栏。四是多形式推进校企双方深度合作。与太阳鼓刺绣、宁航蜡染、苗妹银饰三家民族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展”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做好民族文化技术传承教育工作。
3.申报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医技系主任州管专家刘书华教授主动与苗仁堂等药业公司及高校专家教授沟通,于2014年申报了贵州省第八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申报项目已获受理。
六、各教学系部齐心协力,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得到提升
1.实训基地项目建设 近3年来,获得教育部、教育厅等各部委经费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8项。其中获中央财政支持项目“林业专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口腔专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职业教育旅游管理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民族医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4项,在中央财政项目的支持下,大大改善了我院实验室设备设施的条件。获得教育部首批“全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项目”1项;获省教育厅、省经信委“2014年第一批校企共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项;获省民委“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项目”1项;获省经信委“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项目”1项。特别一提的是医技系的“民族医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与相关部门主动对接,项目申请书经多方征求意见,多次修改完成。
2.实验实训室建设 建成了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智能连栋温室(内含移动式苗床)、民族医药实验实训室、基础医学实训室实训台、人体解剖实训中心尸库、口腔头模实训室、药物分析实验室、检验化验实训室、尸库通风设施设备等实验实训室97个,实训总面积约18940平方米,整体实训条件明显改观。
3.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引进凯里太阳鼓刺绣公司、丹寨宁航蜡染公司、凯里九黎苗妹银饰公司三家企业入驻校园,建起校园民族文化技术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建有示范性驾驶技术训练场、生态园林绿化公司、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心、示范养殖场、动物医院等校内实训基地。
4.完善专家信息资源,共享科技文献服务 一是组织了贵州省科技厅专家库专家征集工作。我院共有17位教师成为贵州省科技专家库在库专家。二是收集和完善黔东南州各类专家信息。现收集有我州农林、气象、化工、医疗卫生、凯里学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州质监局、工商局、环保局等各部门专家信息460人次。三是与黔东南州科技局情报所签约共享贵州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上的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数据。